Skip to content

海报_音乐剧_她对此感到厌烦.jpeg


看了三场她厌,我终于是读完原著、查完资料,开始写这篇文章了。

先说音乐剧吧。首轮没看,因为去年忙碌+精神状态不佳,基本上没进剧场。今年二轮是隔了好久再进剧场,也是首次进小剧场,体验感远超大剧场,演员的表情都看得很清楚。

泪目了,谁来懂一下大剧场的难过。于是就接着连进好几回小剧场,爱上小剧场和姐姐们轻而易举,人之常情。

详细 repo 可见我的网站(文末有链接) 不过我的 repo 集中于对唱演(演员表现)的感受,剧场就是这样,主讲感受,所以才会有这样一篇文章诞生~

友情提示:这是一篇长文。


音乐剧

从何说起呢?

先从音乐剧开始吧,我也是从音乐剧开始走入这本书的。

音乐剧五位演员,其中涉及多次变装与分饰多角。主要人物:莉莉丝·阿博特、辛西娅公主、罗纳德王子、多琳、国王;次要人物:玛丽亚、约克、女仆长、几位贵族小姐、神(画外音是神吗?)

我第一次买票入场时,只想着找一个我和朋友都方便的时间,太久没进剧场,业务生疏,选卡都忘了,SD 流程都不记得。还是当天现场看票版位置和卡司是否安全,开始前差点没被朋友骂死(玩笑)幸好老师们业务能力过关,幸好是小剧场,幸好没给我自责的机会。

不同卡司对角色的理解本质相同,但是细节上不同。全女班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女演男反串时的细节设计明显会更好,女演员们细节之处的共情力和表现力也会更好,观众能明显感受出大家是用心准备、用心演绎的。不说了,之后女宝们的场次我闭眼入。

说回剧本身。小红书恐怖的算法,一直给我推荐她厌的帖子,不讨厌,但着实有被现在的算法吓到。

很多朋友会说“本子太薄”,第一次看完也有同样的感觉。在剧场有限的时间内清楚交代人物关系、莉莉丝转变过程、抗争过程、影响到多琳辛西娅的星火之势等内容,很紧凑,却感觉太紧了,在观众还在纠结剧情的时候已经进入到下一个 part 了,有种“游戏设定”好的感觉。个人看法,紧凑的节奏对音乐剧其实不是件好事,观众缺少时间去了解去感受,情绪堆叠不到位突然就开始唱会有一定程度的割裂。尽管故事背景就是游戏《女神录》。这是第一场的直观感受,紧凑的安排下显得剧情单薄、人物脸谱化。

之后又经历了两场,总计三场的演出,我打破了第一次的感受。这个本子不薄,一点不薄,只是需要带脑子去想,打破某些常规思维去想。

剧情单薄吗?我想不是,觉得剧情单薄的大多数观众已经接受过很多相似的东西,不论是思想主旨还是故事情节,可有很多人是没有接受没有经历的,甚至就是剧中的“深埋在冰层之下”的她们。百姓的愚昧程度是无法想像的,如同辛西娅想要做出一些改变时放弃的那些人,我们知道、我们懂得,但不能认为这个社会所有人都懂得,要允许大家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一个个体的想法都是不同的

人物脸谱化吗?我想并不。你把莉莉丝、辛西娅、王子、国王,甚至任何一个小人物放到生活中,你都能找到参照物,你不能因为能在现实找到对照,就否认这个角色存在的正确性和多样性。音乐剧制作方可能将原著与现实中的部分人进行了杂糅,也会放大角色的某一特性使得剧中角色性格更加鲜明,用以代表“一类人”,角色本身却不会不立体、不多样。

口号大于人物?没错,尽管我认为她厌本子不薄,人物不脸谱化,依然觉得它是口号大于人物,承认缺点,才能进步。我想这是由于整个游戏的设定导致的,可能大家都没有细想这方面的问题,才会给观众这样的感受。莉莉丝的初衷只是“对游戏感到厌烦了”,所以想做一次自己,最初并不是出于“我想改变她们现状”的目的开始的。随着这一次自己打碎选项框,她才发现这已经不再是一个游戏,而是一次全新的人生,TA 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她说的很多话在我个人看来颇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游离感,她不属于这个世界,她厌中多琳是莉莉丝的锚点,原著里这个锚点更好,不过,现在只是说音乐剧,所以看出问题了吗?她厌里莉莉丝在这个世界的改变动机不足,显得整体口号大于人物。

不过呢,她厌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音乐剧,也是好事,它是一个好的开始。看剧也不要抱有过高的期待,总会有人不满意。结尾的 Open Ending 我很喜欢,现实中就是这样,总要有人来改变,结局未定、故事未完,“但亲爱的,请不要放弃”

她厌会给很多女孩子勇气,去改变,去争取,去打破规则、建立全新的规则。


原著

接着是原著,既然是改编,还是需要回归原著看一看的。也有人说原著亦是空喊口号,我很怀疑 TA 们有没有看过原著,还是仅仅是在跟风?

尽管原著会有很多细节、很多长对话、很多口号式话语,但不至于被打成“空喊口号”。原著的莉莉丝在这个世界多了很多锚点,带她扎根、带她想要作出改变,也让她意识到自己是可以给她们带去力量、带去改变的,她有这个能力,所以她去做了。君子论迹不论心,起点是她自己的抗争,对游戏、对男主、对班布尔神……过程中因此带着她们有了保护自己的力量,没有那些细节和口号,支撑不了莉莉丝和她们的选择。“酒香还怕巷子深”,没有宣传,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原来我可以这样生活”。同时,那些口号不止是说给文中人听的,也是作者写给读者的强心剂

那么现在可以说说莉莉丝和辛西娅的区别了。

这部分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下文需要讨论的一些内容,也许两部分应该合起来看?不过我是先写后一部分再写这部分的,看着可能会有些割裂,见谅。

当我们讨论女性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强调的是生理性别所造成的社会差异,还是我们更强调社会性别所造成的差异?在莉莉丝和辛西娅身上很明显体现出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差异。

国王风流成性、情妇无数,辛西娅从小被当作是男人养大,她内化了传统社会的男性角色,只有男人才能掌握权力的价值观教会她以男性思维思考。社会性别上她“把胸束得更紧一点,成为一个男人”来获得权力,想“成为”一个男人,可这个世界不认可,仅仅认可她的生理性别。她会骑马、会射箭、会打猎、从政,那又如何?这个国家的掌权者不认可你,因为这些是通过模仿/成为男性角色来实现的,TA 们还是把辛西娅当作是女人来看待

莉莉丝的思维不同,在经历千百次不同结局与游戏外的第三视角后,她已经明白了社会强加于女性的期望,明白“束腰、高跟鞋”“女人不可以做……”,这些东西都是主流价值观要求的,是当权者对女性的枷锁。她会在关键时候“装可爱装无辜装什么都不懂”,以社会的期待样貌来保全自己,她已经开始操纵性别角色而不是被性别角色定义。她在通过她的努力抹消性别,改变游戏的规则。

不只是强大的女性才能做出改变,团结起来,大家都能改变,也许她们只是缺少一个“代理人”,也许只是缺少一股勇气。有人会因此“把眼睛睁开”,有人还是会维持生活的原状,我们不能苛责所有人,但需要有人站出来。站出来的是开拓者,维持生活的是保护自己的手段。

所以,抱抱她们吧。


女性主义

我是通过看相关的帖子了解到的“女性主义”一词。

最开始会奇怪,只了解过一些“女权运动”的内容,确实没有听过这个词,天然地会想去了解。但很抱歉我没办法特别客观,无论是出于自己男性的身份,还是出于大一时的英语课老师上课不做正事,大谈特谈“女权”,经我浅薄的了解后发现其理论与她所讲大相径庭,且网络上矫枉过正的所谓“女权”,让我多少带有一些对该群体的偏见。必须承认,只有较少的男性会去关注相关议题,但她们已经开始不让作为男性的我们正常发言的时候,只会将男性们推得更远,性别对立由此产生。

看看老美,不眼熟吗?竖切社会,赋予标签,各代表挑选一个或多个标签挑起对立,很像吧。只不过对方是上层主动挑起的愚民,此方是下层被撬动的多元假想对立。

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女性主义简史》一书,分享以下几段话:

与其说女性主义是一个固定纲领,不如说它是一种姿态:女性主义者把性别差异视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没有这种工具就不能理解社会进程和社会关系。她们把女性自由作为行动的参照标准。因为对她们来说,女性自由本身具有价值,这一点无须进一步论证。

想要理解女性主义思想,就必须始终将其放在具体语境中加以考察,而不是要求一个明确定义。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形成自己的立场。因为不存在所谓的“女性主义”,只有层出不穷的新建议、新成果和新认识。

女性主义并不是特定的,固定不变的政治内容,而是女性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辩论做出的积极贡献,同时女性运动的主题和诉求始终在变。无论是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者、近代的女性哲学家、现代的女权主义者,还是激进的女性活动家,她们的共同点是对女性自由的热爱。她们的例子表明女性主义并不是可以“习得”的东西,而是一种挑战,呼吁人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为之坚守。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了解历史并从以往的辩论中汲取灵感至关重要。

《圣经》中亚当本指“人类”,随着夏娃被上帝从亚当“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中取出,开始有了性别差异,本身没有性别的人类被分割为了男人和女人。可《圣经》中的描述天然带有附属的意味,没有性别的亚当在之后的文化演化中被等同于男人。这样的叙述使得女性长期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残次品的概念存在,父权制的产生更是将女性的地位死死压制。父权制有很多不同的形式。除了性别关系外,这种等级差异事实上还包括其他统治形式:家长对子女的统治,主人对仆人的统治,自由者对奴隶的统治,本地人对外乡人的统治,“富裕阶层”对“下层阶级”的统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高等级者被划归至父权,许多不同的差异和现象被放到同一框架下进行讨论。

因此,“女性主义”一词囊括了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术概念。其强调对性别权力结构的系统性解构,关注性别身份的流动性,批判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而“女权运动”是实践导向的政治运动,聚焦于争取具体权利,如选举权、教育权、同工同酬等,注重实践成果。

二者本质是同一思想体系的两种表达:女性主义是理论透镜,女权主义是实践武器。

无论是从中西方的历史变革、社会变迁来看,女性都理应且本应是人类的一半,女性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少数问题。美国的中国学的女性主义研究者早就指出,前现代中国文化当中女性才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女性扮演了中国社会当中教育者的角色,可她们一直是史书中谁的女儿、妻子、母亲。“妇女能顶半边天”,作为人类的一半,女性问题是人类共同的问题。“女性主义”最基本的诉求其实是对平等的诉求。“女权运动”,是关于社会平等的实践,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单元。

所以我想,她厌开了个好头,在长期的压制与忽视之下,我们这个时代有新的“女性主义”,女性本应自由,也需要新建议、新成果、新认识,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存在,才有机会改变。

所以,亲爱的,请不要放弃。


以上只是我现阶段浅薄的认识,不够深刻,以后有新想法会再补充。也欢迎大家留言/邮件交流~

祝她厌越来越好,祝她们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1. 《她对此感到厌烦》作者: 妚鹤
  2. 音乐剧《她对此感到厌烦》
  3. 《女性主义简史》作者: [德] 帕图 / [德] 安特耶·施鲁普
  4. 《戴锦华:“女性主义”教会了我什么?》
  5. 《当女性主义被污名化为“自私”,该如何走向自性化?》
  6. 《女性主义:从理论觉醒到时代实践》
  7. 《回到原本去,究竟什么是女性主义史?<女性主义简史>出版》
  8. 《当我在看她厌音乐剧时我在看什么》
  9. 《为什么我觉得她厌不只是在喊口号(剧情repo)》
  10. 《在贵族区捕捉到了,辛西娅佩剑的“秘密”》
  11. 《那就像握着选票一样握住我们手中的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