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观影|“All Ears.“

”闻善,一位写悼词的人,为每个普通人书写不虚此行的一生。“

0

“All Ears.”是该片的英文翻译,在最初片头字幕出现时,不太明白为什么要选择“洗耳恭听”的意象进行翻译,看完之后,明白了一些。

《不虚此行》讲了什么呢?一句话概括——一个用故事讲故事的故事。有点绕口,但别急,听我讲完,你会明白的。

1

故事发生在北京西郊殡仪馆,主人公叫闻善,是一位悼词写作者(原谅我实在没找到专属称谓,只能如此称呼。如果有,请务必私信我,感谢!)。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或者说,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闻善,他可以是许多人的缩影,普通、拧巴、轴、善良、不善言辞、诚实......但是对部分人来说,闻善已经优秀到难以企及:能够在北京立足,编剧专业研究生毕业,有一间自己的房屋,时常买猫粮喂给流浪猫,殡仪馆写悼词写的最好的,虽然精神不算幸福,但是物质条件上已经足够优秀。

但是闻善仍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亦如芸芸众生。

2

“写悼词,不也是在写故事吗?”

闻善作为写悼词的人,在殡仪馆写下一位又一位人间过客的一生。

王先生要为下世的父亲写悼词,但对父亲的交流与了解少之又少;二弟要为大哥写悼词,幺妹却对闻善的悼词“挑三拣四”,多次修改;方阿姨三年前确诊癌症,不知道多久人就没了,找闻善预订悼词;老陆等要为猝然离世的CEO与好兄弟写悼词,但是公司正处在融资的最后阶段,领投人接近撤资;网友邵金穗不满闻善为青年甘铭写的悼词,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寻找甘铭的痕迹......

整片由这些逝者的故事构成,不是闪回往日画面,是从生者处观察到的逝者,却没有哭天喊地,没有一地鸡毛。自然引出闻善来殡仪馆的原因:写的东西缺乏戏剧性,来死别之地寻找灵感。可现实呢?死亡包容了一切,世界上最强烈的情绪也能被稀释。

死亡,是最大的戏剧性。

3

闻善和老师关于剧本创作的对话揭示了影片的主题,这是一个“讲故事”的故事。

他们最喜欢第一幕,因为第一幕故事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一个人可能遭遇很多麻烦,但他不必考虑怎么去解决这些麻烦。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被困在漫长的第二幕,一辈子走不出来,也许第二幕直接到底了,等不到那个属于第三幕的结局。

闻善是那个“讲故事”的人。与生者交流,了解生者眼中的逝者,写下逝者的故事,即悼词。它是一次人生片面的总结和交代,但是在悼词里,死亡被最大程度稀释了,活着变得如此强烈,每一个逝去的普通人都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4

“我想告诉你一声,你也可以成为主角。”

片中一直与闻善对话的小尹是闻善笔下的主角,也是自己的内心。“偶像剧里就没普通人”,但这世上哪里都是普通人,如片中老陆所说,“认识这么久了,再不一样的人也会觉得普通吧。”

闻善既是逝者故事的讲述者,也是自己故事的主角。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讲故事,讲他人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一场故事吗?

  • 可要是我写不出来呢?
  • 没关系,就算只有一个人知道,就有意义。

叙事让逝者在这个世界留下属于他们的声音,我们又通过叙事聆听他们的声音,仿佛看到他们的生活。

这些皆是平凡生命在时光上刻下的纹章,也是每个普通灵魂,在被故事奉为主角时留下的余音。

5

片中有两句话杀死了我的理智。

在殡仪馆工作的好友潘聪聪与闻善的玩笑: “我俩在这儿抽烟,打一成语。人间烟火。我俩中间有“烟”、有“火”。

闻善给爸妈打电话说要回家后,父母的回答: “我和你爸在家也不大动,你想回就回,还要预约啊?”

感谢这部电影,静水深流,每个人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