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说|对大学生活的一些思考
卷首语:
这些问题与想法也许很幼稚,也许立刻会被别人质疑,也许在几年后会被验证,也许将来会有新的见解,也许不用太久会被狠狠打脸。我不在乎这些思考一定会产生一个答案,但至少现在,我是思考着的。
2023年9月4日在放松时刷到的一些文章和视频,引发一点感想;10月16日重新整理思路并修改;10月18日再修改。
Q:大学是不是一个走向自我封闭的过程?
当然不是说物理上的,而是精神以及思想上的。以自己为例,学习商科、学习金融,身边的价值观多有功利属性,不自觉评判每件事的沉没成本与边际效益(对自身);每天接触到的名词拘泥于商科词汇/工作相关词汇,思维模式相对固定,人逐渐变得不愿再做改变,主观上却又想追求改变,不自觉陷入思想上的巨人➡️成本、产出评判➡️做更重要的事情➡️放弃灵感➡️客观体现为行动上的矮子➡️试图改变➡️......如此的恶性循环。哪怕走向社会实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其实精神上本能排斥着与自己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价值观,精神城墙愈发坚固。你说这是封建传统还是固执己见?
Q:大学大部分时间缺少输入却强调输出?
感觉自己的思维、语言全赖于过去20年的积累,每天的输入几乎为0或输入的为网络用语与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专业用语几乎不可能在日常课堂之余输入(也可能是我的问题,但至少不止我一个有此困惑)。相反的,大学/社会却往往需要我们持续、高频次地输出:课堂presentation、论文、提问回答、社交,无一不会分散注意力,并依靠短时的输入”高效“产出。
这是开学前的想法,当时就觉得写得挺混乱,说法无法支撑观点,也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表征,于是有了下一个问题的再思考。
Q:明明时间充裕(可支配时间变多了),却沉迷娱乐,变得不去输入反而责备输出、批判”卷“,甚至陷入无尽内耗,抱怨环境?
- 享受快乐是天性,逃避痛苦是本能。
- 环境的卷与放松的愉悦带来的正反推动。
- 懊恼、悔恨、自我麻痹带来的精神内耗。
- 由自卑产生的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同时精准被信息洪流中优秀人群的幸存者偏差吓到,压力倍增。
- 长期压抑后的自我放任。
- 好高骛远与现实水平的落差。
- emo后的信息茧房带来的同类信息与观念让自己找到”同好“的庆幸与认同,带来对现实的逃避。
Q:继续延伸,碎片化的学习真的能够带来切实的输入吗?为什么会不喜欢碎片学习?
我觉得在形成完整的”体系“之前,碎片化只会带来破碎与迷茫,不仅无法有效学习,甚至会影响到本身的”知识体系“。”体系“听着比较抽象,不如将自己形容成为一棵树比较形象。树的根部是目前的三观,树的养分是人身处这个世界获取到的任何信息,树的分杈是人对外的形象展示。我这棵树还没有完全茁壮,就被迫吸收了很多养分,导致分杈生长地多且密且细,后期修剪无从下手,只能放任这些小枝丫野蛮生长。
这些枝丫对我有用吗?有,它辅助构成了我这个人。它无用吗?也无用,因为不够粗长,了解不够深入。但是,这两个问题是我真实所想吗?不是。有人说有用无用之争只是建立在当前社会的普遍价值之上的,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每个时代所指似乎不尽相同。
弯弯绕绕一通,又回到最初的起点:我为什么会觉得大学期间个人走向了封闭?不过还是高中时写过的作文题:我想挑战社会主流认知,又因生于斯长于斯无法割舍影响;我想随心所欲追寻兴趣所至,又需要考虑现实情况被迫加入时代浪潮。
Q:解决方法?不过是老生常谈,在现实经历之后才真正多了些真情实感。
- 支撑自己:稳定内核/找到内核支撑点/寻找内核
- 理性&感性交替,必要时需要发泄情绪
- 专注自我,摒弃他人带来的焦虑(别害怕peer pressure,他们永远是正态分布的尾巴。)(虽然这么想是有点精神胜利法,但是找不到更好的说法了。。。)
- 向上社交,开拓眼界
- 远离让自己分心的事物,进入心流&冥想是个不错的选择
结语:
做个小结。文字是庄重的、思考过的,我不过是将自己的即时感受表述了出来,也许你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也许你觉得我矫情。
可我就是这样的人,我能跟别人打成一片其实心里默默给别人标价;我能乐观豁达肆意潇洒,也能斤斤计较精神内耗;我会经常发呆什么也不想,也会经常想东想西,纠结于很小的结一晚上失眠;也会矫情地写下文字,试图对外表达什么却什么也写不出来。现在的我还是不喜欢很深入地思考,那会很累,我只是在探寻自己的内心,那会很有趣。也许越是平静的海面之下,藏着无尽的汹涌诡谲。
这是一场苦旅,希冀可达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