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基本信息

  • 主观评价:⭐⭐⭐🌛

  • 作者:余华

  • 简介: 发疯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至少能让我痛快一把!

    余华发疯自救之作!28岁的余华也想发疯!

    本书收录《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四篇余华早期小说代表作。这些作品记录了余华1986到1988两年多的写作经历,也记录了这两年多令他不安的精神状态。

    看透人生荒诞本质的余华,用冷静直接的语言再现荒唐的生存状态,每一篇都疯狂得毛骨悚然:刑警队长在追凶过程中逐渐走向疯癫;兄弟之间冤冤相报、陷入复仇的循环;历史老师活在残忍的幻想中,不断自我伤害……

    每个人都有奈何不了的人生困境,偶尔放弃理性反而活得轻松起来。

  • 类别:小说

  • 阅读时间: 开始日期:2024-11-25 终止日期:2024-11-29 阅读时间:4小时55分钟

读后感

《河边的错误》是余华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四篇风格各异的作品。这些故事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荒谬。书中各篇故事分别探讨了不同的主题,从警察的疯癫到兄弟的复仇,再到历史的创伤和个人的爱情,展现了余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余华老师通过冷静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癫狂世界。他的文字简洁有力,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充满张力,引人深思。

本书收录的四篇小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各具特色,但都围绕着“荒诞”与“疯狂”展开。《河边的错误》讲述了一个刑警队长在追凶过程中逐渐走向疯癫的故事;《现实一种》则通过兄弟之间的复仇循环,揭示了人性中的暴力与冷漠;《一九八六年》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反思了历史与个人的创伤;而《古典爱情》则以一种梦幻般的方式,探讨了爱情与现实的冲突。

余华在这本书中展现了他对人性荒诞本质的深刻洞察。在《河边的错误》中,刑警队长马哲的疯癫不仅仅是个人的崩溃,更是对整个社会理性与秩序的质疑。余华通过冷静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让人不禁思考:究竟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疯狂?

余华简洁而有力的写作风格在早期已然成型,其文字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现实一种》中,兄弟之间的暴力行为被描写得极为冷静,这种反差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冷漠与残忍。

再说《一九八六年》。不断的视角转换,处处存在的对比与矛盾,一次次重复的刑罚,无不是余华对文革那个年代的重新思考。历史哪怕只是一粒灰尘,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后人没有亲历那个年代,却也听过那段往事,历史与个人的创伤,在余华冰冷克制的文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再是冷冰冰的文字,也掩盖不了那段过往,史书上的“十年浩劫”,是无数人的十年。

最后是《古典爱情》。前半段的整体氛围与前三篇格格不入,一切的开始总是那么的美好,尽管这个世道艰难,书生还是遇到了他的小姐。之后故事急转直下,突兀又现实。原来这才是古典爱情,什么才子佳人,什么豪饮畅谈,统统都是狗屁。乱世?天灾?谁在乎你们俩的爱情?现实,就是你现在不得不接受既定的事实。

《河边的错误》

河边的错误究竟是什么?是幺四婆婆不该关心疯子,所以去河边要死了?是孩子不该充满好奇去河边,所以死了?是许亮不该精神错乱隐瞒实情,所以死了?是疯子不该是疯子,所以杀人?是马哲从头到尾都是疯子,开了最后一枪?

这个世界就是一座巨大的精神病院!庆贺吧!欢腾吧!让我们欢呼精神病!赞扬精神病!我们活在真实还是虚假?

“让我去精神病医院?”马哲心想。随后他不禁哧哧笑起来,笑声越来越响,不一会儿他哈哈大笑了。他边笑边断断续续地说:“真有意思啊!”

是啊,真有意思啊。感觉被余华玩弄了,真好,精神不正常的读者看着作者超前精神状态写下的文字。

《现实一种》

冷静的文字,透出一股子荒诞冰冷。

三十七度的手,写出了零下三十七度的文字。短短一章节,写出一大家子的窒息、冷漠与恶。恶,并不是所有展现出的才是恶,有时候,愚昧无知才是最可怕的恶。

皮皮说的一系列非常正常的话、做的非常正常的事情,都没有能够引起父亲(大人们)的注意,因此,他想要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来,他成为大人讨论的中心。当然,皮皮本身的底色中带着一种歇斯底里与癫狂崩坏,平淡如水的生活中需要一个乐子,最后发酵成为一剂猛药,狠狠地扎在了这操蛋的生活的屁股上。

原来皮皮才是这一篇章的主导者。

妻子的一切表现都透露着一种可怕的平静、平静的可怕。

作者怎么能把死亡时的感受描写的这么具体生动。看来当年夏天躺在太平间午睡的经历的确不是瞎编的。

(尽管一个月前她作为原告的身份是山峰的妻子,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精神正常的读者碰上精神不正常的作者,看着这个括号里的话也莫名能笑出声来。

作者对于解剖现场的描写怎么看都不像,倒像是那一桌子美食摆在面前,余华是那个服务生,专门介绍菜品,而我们是那个品鉴者……

《一九八六年》

这是我看得最毛骨悚然的一篇章。哪怕前一篇直接描写出了一系列不正常的表现:兄弟相残、夫妻反目,那也是一种直接的暴力呈现在我眼前。唯独这一篇章,一切都是游离在外的、疯狂边缘的无声抵抗,看得心力交瘁、无力再读。

开篇有点没看懂,但是叙事方式明白了。母亲一直认为丈夫被红卫兵抓走,既然作为被批斗分子,那想必很难回来了,因此改嫁。在废品收购站看到刑罚研究之后,可能想起丈夫曾经的研究,带出从丈夫视角的【那日】叙事。没有明白的就是丈夫视角的叙事,可能是以其灵魂出窍的视角进行的意识流描述,也许他“看到的”,就是他当时经历的?最后再回归现实母亲的表现。

这是母亲,或是女儿。因此出现了问题:他是丈夫,还是瘸子是丈夫?他是真人,还是灵魂?

疯子口中的话语,原是在喊刑罚之名。是他曾研究过的刑罚,也可能是他所经受过的刑罚,也可能是隐喻当时人们经历过的灾难。

当她掀开窗帘的一角时,她的心便在那春天的街道上行走了。

不禁想到,她生父在受折磨时是否也是如此,如此渴望地活着。

疯子应该记得自己的研究,应该记得回家的路,应该记得爱人的辫子与蝴蝶,却唯独不该记得十年间经历的一切。他的灵魂永远地留在了那里,带着无数的美好与苦难;他的身体于她们而言,只是陌生人,再无其他干系。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了。他们需要更换一下生活方式了。

可有些人永远地留在那个冬天了。

他看到一个人躺在街旁邮筒前死了。

他的灵魂回来了,但他永远地走了。

《古典爱情》

灾荒年间,食人血肉亦是常有之事。如若不然,便是生的希望都没有了。活着,成为一种奢望,一种奢侈的妄想;痛快的死去变成一种解脱。

我以为的“古典爱情”就如开头那般温柔可意,可那如梦似幻、转瞬即逝的相遇与朦胧情愫,终是被作者、被现实一榔头敲得粉碎。原是这“古典爱情”,这世道艰难,人儿可怜可叹。

“一路上尽是明媚春光,姹紫嫣红的欢畅景致接连不断。”与数年前的光景截然不同。却又与再早些的光景不尽相同。

“小女子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

这个短篇的结局,很幽默……余华,你成功把我气笑了……

这本书虽然是余华的早期短篇小说集,其文字克制冷静且简洁,但深掩水面之下的汹涌,深不见底,让人望而却步。几位主人公无一例外的,都疯了。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困境往往无法通过理性来解决。就像秀才遇到兵,就像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挣脱规则之后,你获得的是痛苦,还是解脱?你是否能够活得更好?书中的角色在面对无法控制的命运时,选择了疯狂作为解脱的方式。我们呢?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无奈时,我们是否也需要偶尔“发疯”,以释放内心的压抑?就像简介所言,“发疯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至少能让我痛快一把!”

疯狂或许并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抗争。

这是一部充满哲思与荒诞色彩的短篇作品集,余华通过冷静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书中的许多情节荒诞而压抑,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吗?可这TMD就是生活。好像是大张伟说过一句话:“这很癫吗?生活不就这样。”

这矛盾的生存状态,不就是我们吗?

过了几个星期,我好像想明白了,有时轰轰烈烈的开局,有时平平淡淡的开始,有时潦潦草草结尾,有时永远无法结束,生活好像本就一直处于混沌中。人生最后,一语概之,无非是个“死”;可生活,没有结局,这东西,只有小说才有。

结语

这是我第一次使用微信读书读的第一本书,意外发现这软件挺好用。优点很多,很适合通勤时的碎片化阅读,也不用带着一本书走来走去。缺点嘛,我还是习惯读纸质书,直接拿笔写在书上的感觉,与手机打字确是不一样的。哦还有一点,都说它的福利没有最初好了,开始抠门了,确实是。早期为了抢占用户抢占市场,可不就得多发福利吗,现在市场有了、用户忠实度有了,韭菜也是时候收割了。

但总之,这软件是挺好用的。

说回《河边的错误》。本来是想先看《女人的胜利》,某书📕天天刷到摘抄,后来看看11月底这个时间,还是看本短短的,偶尔开开看看就好。一看,没想到,这么超前的精神状态,不愧是那个苦痛留给主角和读者、快乐留给自己的余华。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创死他人,真好,这句话终于有天可以正儿八经地用了。谢谢你,余华。

最后,希望今年能多读几本书,多更新几篇,想做的都能努力去做,做到最好,做不到也无所谓。反正生活,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