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 6.26 晚 repo

本场卡司:郭耀嵘、刘乙萱。
观前声明&结论:
难得的一篇相对恶评。本篇 repo 不针对任何演员,仅对剧本改编进行批评。作为音乐剧,无论是改编后的剧情,还是舞台调度设计,都比较失败,个人认为无论是原著还是改编后的调性,都更适合话剧舞台。不推荐除有人质/i 唱以外的任何观众观看。
我看的时候特别的割裂。
割裂的点在于:
- 原著我看了一半,前半部分的情节我都能找到剧是如何进行改编的,但我又觉得人物 OOC。是的,剧中的辛克莱还算 OK,差强人意,但是德米安不像原著中的德米安了,不止是人物形象单薄,剧中的他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失去了那股深沉的智慧。
- 模糊不清的时间线,与一人分饰多角带来的视角混乱。看之前就在担心了,原著以辛克莱的第一视角进行的叙述,包含着大量心理描述、自我表达、矛盾心结,加之较长的时间跨度,改编难度特别大。看下来,担心的问题几乎一个不落,看的时候就知道这部剧绝对绝对很多人看不懂。比如我妹妹。既是黑塞作品的问题,也是改编的问题:爱的人爱得死去活来,不爱的人弃之如敝履。我就很爱黑塞作品里的纠结和表达,和我太像了。
- 台词听着很尴尬。原著的用词偏文学与哲学,读时不觉什么,一旦被念出来,如同当着我的面,读我初高中时写的作文、读我至今为止写的推文,如芒刺背、如坐针毡,那叫一个矫揉造作……
- 不得不承认,这部剧&原著,需要文学门槛和文化壁垒。作为一个无神论/实用主义的中国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去读《圣经》的吧?(如果会,请当我不存在)该隐与亚伯的故事可能也就知道个该隐,至于从哪得知的,可能还是 AIGC;没读过原著的也不会明白该隐的印记是什么,即便辅以歌曲,也难以传达出基于文字的联想;不信教的人也理解不了德米安对辛克莱的世界观产生了多大的冲击,给他的未来赋予了多强烈的意义。
以上是我的第一直观感受,有读书时就想到的,有看剧时候就想到的,也有结束时的后劲。
下面试图有条理地写一下纯粹音乐剧的 repo:
- 剧情设计不合理
- 开局的战场可能是想表现辛克莱内心的挣扎?如此开局,很容易误导观众。本就不甚清晰的时间线被愈发模糊。
- 有几段很重要的矛盾挣扎被简化了。有关于克罗默、贝雅特丽齐(剧里甚至没有提到过这个名字)的故事体现不足,显得空洞。
- 如此书面化的台词
- 文学化的台词、空泛的歌词、堆叠的意象,造成乏味的对白与情节。
- 我没有母语羞耻,只是对于极其哲学的对白感到费解,本是重思想表达的台词,为何给人以空洞乏味?缺失细节的情节,没有立足之地。
- 感觉音乐缺乏统一性,不同风格的音乐交织,本应该碰撞出火花 or 完美表达心境,最后的效果呈现出段落式隔离。
- 舞台调度欠缺
- 这是中剧场啊!这么大的舞台,你都做了些什么设计?这么大的一个舞台利用率不高,感觉不如搬到小剧场。
- 两眼一黑的动作设计。站桩唱歌,无数次站上桌椅,有些不必要且夸张的肢体动作,缺乏戏剧张力的动作交互,全靠着女演员的唱演与美貌撑着。
- 不过中间有几处的打光还是挺有感觉的,人物的影子映照在后方墙壁上,很符合剧情。
整体总结:
- 这部剧无聊乏味,让人昏昏欲睡,远不到烂的程度。毕竟人家的原著水平在那里摆着,思想深度大大的有。
- 姐姐们唱得真好!!!唱演拯救剧情,声压太强了,台词太清楚了,喜极而泣。返场自述“情感浓度最高的一场”,你细品。本轮首演+女演员,SD 的人太多所以看完就跑了,看图片姐姐们又美出新高度。要做姐姐们的狗。
- Title: 德米安 6.26 晚 repo
- Author: Lihong Gao
- Created at : 2025-06-27 00:00:00
- Updated at : 2025-06-28 06:02:18
- Link: https://epiphany-leon.github.io/site_lih/2025/06/27/德米安 6.26 晚 repo/
-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