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说|我的浏览器使用体验大乱斗

浏览器,这是现代社会所有人必备的一个工具。随着 AI 的爆炸,也许你需要的不再只是个单纯的浏览器,而是一个懂你的 Agent。
不用担心,虽然这么开头,这篇文章可不是去说 AI 工具,那是另一篇文章该说的事。现在专注在浏览器的话题上。
尽管我们天天在使用浏览器,你对它可能也不是非常了解,让我们从浏览器内核说起。
浏览器内核
大多数人本不必了解这部分,但为了内容的完整性,这部分绕不过去。
一个浏览器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其“Rendering Engine”,直译为“渲染引擎”,或习惯称之为“浏览器内核”。其负责对网页语法进行解释(如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 HTML、JavaScript)并渲染(显示)网页。
Source: 知乎@尚学堂前端-胖梅
但根据我查到的资料显示,浏览器的内核作为浏览器运行的核心程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渲染引擎,另一个是 JS 引擎。上文的习惯性称呼具有时代性。
- 渲染引擎(Rendering Engine):负责解析 HTML、CSS,构建 DOM 树、渲染树,并将网页内容绘制到屏幕上
- JavaScript 引擎(JS Engine):负责解析和执行 JavaScript 代码
早期这两部分是紧密耦合的,但现代浏览器中,JS 引擎已经相对独立,可以单独升级和优化。
主流浏览器内核
浏览器 | 渲染引擎 | JavaScript引擎 | 时间线及变化 |
---|---|---|---|
Internet Explorer | Trident | Chakra (IE9+) JScript (IE8及以前) |
• IE4-IE11 (1997-2013): Trident • 2015年停止主要开发 • 2022年6月15日正式退役 |
Microsoft Edge | EdgeHTML → Blink | Chakra → V8 | • 2015-2018: EdgeHTML (基于Trident分支) • 2019年至今: Chromium/Blink |
Safari | WebKit | JavaScriptCore (Nitro) | • 2003年至今: WebKit • WebKit最初基于KHTML |
Chrome | Blink | V8 | • 2008-2013: WebKit • 2013年至今: Blink (WebKit分支) |
Firefox | Gecko | SpiderMonkey | • 2002年至今: Gecko • 2017年开始逐步引入Servo组件 |
Opera | Presto → Blink | Carakan → V8 | • 1995-2013: Presto • 2013年至今: Chromium/Blink |
其中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需要说明:
- 2013年 - 浏览器内核格局重大变化:
- Chrome 从 WebKit fork 出 Blink
- Opera 放弃自研 Presto,转用 Chromium
- 2019年 - Edge浏览器重大转变:
- Microsoft Edge 放弃 EdgeHTML,采用 Chromium 内核
市场格局
- Chromium 系(Blink + V8):Chrome、Edge、Opera、Brave、Vivaldi等
- WebKit 系(WebKit + JavaScriptCore):Safari
- Gecko 系(Gecko + SpiderMonkey):Firefox
目前浏览器内核实际上只剩下三大阵营,其中 Chromium 系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Source: Statcounter; IT 之家
也许现在你能明白我为什么会想要写这篇文章。不明白也没关系,多了解一些不同的浏览器,也是好事情,对吧?
首先一点,为什么我用过很多浏览器?没别的,纯好奇。
最开始,“这些开发者脑子有坑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浏览器?”“有啥区别?”“我用自带的不就行了?”“不就是个浏览器吗?”“我换搜索引擎不就好了?”
之后,“这个有意思”“这个设计不错”“这个用着好”“这个隐私控制好”“这个有点臃肿”
哦对,还有一个原因导致我开始使用不同的浏览器,百度。
不知道我该谢谢它还是恨它。“在众多广告之中寻找信息”,它让我开始更换搜索引擎,后来才延伸到更换浏览器的。
百度、搜狗、Bing、Google、DuckDuckGo、Perplexity,搜索引擎的使用经验也不少。
转回正题,到现在,我的电脑里筛选出 5 个常驻浏览器,用途各不相同。
诚然,不同浏览器的实际体验在日常工作中并不会有很明显的差别,它们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体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所以说,切换不同的浏览器这件事,本就是一个很没有必要的过程与结果,又有学习成本又浪费时间的,不要学我。
大乱斗
不得不承认,我现在的浏览器使用习惯是被 Arc Browser 塑造的。
它让我习惯了纵向标签页,几乎完全铺展的网页,习惯于使用快捷键进行简单操作,没有那么多自定义。以及各种美观的小细节。
我的审美自此之后就被养刁了。
细数一下我从小到大用过的浏览器:IE、QQ、360、搜狗、UC、Edge、Chrome、Safari、Firefox、夸克、Arc、Opera、Vivaldi、Brave、X、Zen、DuckDuckGo、Dia。
可能有你听过的,也会有你正在使用的。因为我真的用过很多。
也像前文所说,因为浏览器形态几乎统一,几乎每一个浏览器都没有上手成本,也几乎没有创新。
因此,在第一次接触 Arc 时,会觉得好难上手,好多操作以前并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在使用摸索的过程中,它确实改变了我的一些习惯。
从开发者角度来看,Arc 并没有什么特别,许多操作已经习以为常,许多操作使用 Vim 都能够完全替代。
可是作为使用者,它让很多我从不知道的快捷键真正上桌,真正投入使用。
尽管 Arc 的主打卖点是外观形态,内置 AI,以及那个画布和笔记功能,但恕我直言,我从没用过画布和笔记。我有专门的笔记流程,这对我来说是冗余功能。
当下搭配
那么迄今为止,我用过这么多的浏览器,最开始只是为了好玩,后来有了明确的偏好和需求。
以我当下的选择,默认浏览器一定要有以下功能:
首先,一定要有纵向标签页。这对我真的很重要!以前没觉得标签页多,一旦开始查资料、写论文啥的,直接完蛋,堆在一起,开了标签页不如不开。哪怕现在的浏览器都会很人性化地加上悬浮标签展示网页标题,鼠标滑过去依然很累。更别提触控板战神和误触的风险。
其次,不要太折腾,没必要一切都追求自定义。这样的操作下会疲于进行浏览器美化 or 快捷键设置。比如,Vivaldi。一切都能自定义很有趣,相应的也会很累,不多时,一天就过去了。
再次,完全退出后能较快速度响应开启。别问我在 Mac 上为什么要完全退出软件,个人使用习惯,看不得小点点。基于此,我不太想要 Chromium 内核的浏览器,相对来说,该内核的浏览器内存占用比较高,一般情况下我不会使用。可是,没办法,Chromium 太强大了,市占率太高了,有些网页只能使用 Chrome 打开。说起来,谷歌好像败诉了?实际体验下来,Chrome 的响应速度确实慢,但 Brave 打开好像挺快的?不懂。
最后,这个浏览器没那么容易消失。
- Zen Browser:满足我所有需求,还能使用 Zen Mods 实现 Arc 外观。开源真好真伟大,技术力真强。退一万步讲,哪怕它倒了,我的数据也通过 Mozilla 账号同步了,一点不慌。
- Safari:苹果默认,用于一些我采用了强密码且懒得输密码的场景,比如机场✈、邮箱等。
- Chrome:一些网页强制使用,一些网页不兼容其他浏览器。偶尔的开发 debug 需要用到。但它没有纵向标签页。
- Firefox:高度自定义,玩法很多。可惜我已不愿再折腾,懒得去编写 CSS。纵向标签页真的很好用。
- Brave:保护隐私。真的保护隐私吗?一般拿来上视频网站休闲娱乐。看广告还有收益可以玩 B 圈。
小总结一下,多个浏览器可以让我多开不同工作场景。尽管这个功能已经被很多浏览器内置 Workshop 功能,我还是不太习惯,也不想再改变。其实还是不想把所有信息装在一个篮子里,密码我都能狡兔三窟,多个地方备份。很有安全意识了。
结语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算是告一段落。
看完的不看完的应该都会有疑问:筛选浏览器到底是为了什么呀?
我很难回答你。但我想,不是每一件事情的开始都有意义,只是因为想做,所以做了。这是生物的天性——好奇。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处于放弃和继续的纠结中。写了没啥用,不写又想写。索性一直放着,想写的时候就写了。
未来这件事情可能有用,可能无用。可探索过程中的快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刻伴随己身,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呢。
哦这个感触来自于改文书的过程,有人能靠一篇蛋炒饭进藤校,我过往的探索与尝试也成就了现在的我。
来时路,来时路,今天的我有着过去每一天每一刻的我打下的基础。
这又让我想起上个月回初中看老师,每位老师或多或少都提到一句话,意思大概如下:
中学时,也许你会问,“学这些有什么用?反正以后也不会用到。”但在你走过几年岁月之后,你会停下来感慨,感谢当时的坚持,知识会忘记,但有些东西会一路伴随成长,例如习惯、观念、方法。
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呢。
何况,毫无目的的探索,路上风景自由纯粹,很有趣不是嘛?
嗯,这很风向。
参考资料
- Title: 弋说|我的浏览器使用体验大乱斗
- Author: Lihong Gao
- Created at : 2025-07-11 00:00:00
- Updated at : 2025-08-01 14:52:44
- Link: https://epiphany-leon.github.io/site_lih/2025/07/11/弋说|我的浏览器使用体验大乱斗/
-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