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鸟奋争出壳

《德米安》|鸟奋争出壳

Lihong Gao

真正的救赎不在外部信仰,而在直面内在混沌的勇气。


基本信息

  • 主观评价:⭐⭐⭐⭐

  • 作者:赫尔曼·黑塞;译/姜乙

  • 简介: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 类别:小说

  • 阅读时间:

    • 开始日期:2025-06-15
    • 终止日期:2025-07-21
    • 阅读时间:2 小时 48 分钟

读书

关于黑塞

嘿,你知道【赫尔曼·黑塞】吗?

德国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获得者。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时隔多年,我好像又一次被他击中了。

有些,物伤其类

如果用当下的大多引流帖子的话来形容:黑塞的文字大概是所有 NF 类人的故乡

第一次接触他的文字,彼时 INFJ 状态的我震颤于他竟能将那些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描述乃至抓住的一闪而过,写成如此直击我自己都难以触及的心底的文字。

该如何形容我对他的感觉呢?

我们是同类,又不再是。

几年前第一次看完《悉达多》,如痴如醉。几年后看《德米安》,半是赞同半是心累。

阅读时无数次想要放弃,最终还是拉长战线,一字一句读完。我仍带着曾经的多愁善感和敏感多想,又带着这几年不算是成长的成长。

也许我应该重新读一遍黑塞的几部作品,读时如此想着。

《悉达多》《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等等等。现在的我感受应是会有所不同的。

再多说一句,哪怕读得很慢,这本书也应该是我写读书 Blog 以来个人评分最高的一本了。

它确实值得。

关于辛克莱

书中以辛克莱(即“我”)的视角进行展开,从少年彷徨时一路走向自我的真实

一路上,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早熟又晚熟的自己。即便当今,我也认为自己不成熟。

辛克莱会疑惑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是有壁的:对成人来说,哪怕一件事再小,对孩子来讲,也许已经是世界的崩塌。

光明与黑暗,儿童与成人,此二元对立始终贯穿辛克莱的少年时。

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吗?上帝一定是正确的吗?

对传统道德的质疑让辛克莱惶惶不安,与家人的关系亦变得若即若离。

无法言说的话语,静悄悄地载着他始离心中的港湾,父母姐妹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进入中学后,这种情况并未好转,一种义无反顾的释放与自由反而加剧了辛克莱内心深处的迷茫。

他变得酗酒,需要借助外力麻痹自我感官

报复性的自我堕落甚至自我毁灭,反而能够带给他清醒的痛苦。

我的生命已缓慢地缩进最幽闭最深邃的内部。它不死。它等待。

他害怕自己的变化突破传统道德,又倾听满是禁忌、黑暗的内心风暴。

无人指引、无人倾诉,遑遑不可终日,几近郁郁寡欢。

一旦另一个外力出现,不知是否想通,总之暂时自洽,获得解脱。

其实这并不是贝雅特丽齐帮了辛克莱一把,只是辛克莱借助这个窗口,露出水面喘了口气。

语言是会骗人的,如我这般肖似辛克莱的这类人尤其是。

大脑难以接受现实,继而促进某种激素的分泌,语言是最后一层遮羞布,轻易能够捅破但难以捅破的纱幕

满足他者的期待,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下的人生主旋律。

鸟奋争出壳。蛋就是世界。谁若要诞生,就必须毁掉世界。鸟飞向神。神叫阿布拉克萨斯。

辛克莱需要打破当下的困境,一种潜意识里认识到,却不愿意改变的困境。

对于许多事物,他既渴望,又畏惧,可它一直存在,盘旋于命运穹顶之上。

你我都需要打破些什么。

打破了,就是解脱与自由。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类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晚熟与阵痛

我承认,我天生不会执意去寻找什么。更不必说最初发现的真相,只会变为无法脱手的累赘。

看似无所求,其实事事难逃强求。它们一直存在。

但那些所见所闻所想,究竟是本身存在于这世界并通过人体系统映射,还是生发自内心继而通过自然和内心共鸣产生模糊边界

这是辛克莱探寻的议题,亦是我们作为读者需要沉思的人生命题。

人只有一个使命:走向自我。

什么是爱? 走向自我的路途中,爱是自我投射到他者身上的感情。

辛克莱爱过,并走向自我;许多人的爱,只为失去自我

夏娃夫人吸引了辛克莱的爱,辛克莱想要吸引她的爱。

礼物与征服,包/养与情人,本应存在后续。

在外界的一切濒临崩塌之际,在旧的世界沦为废墟之时,一切腐朽都将迎来新生。

是向远古回望,还是直奔未来?

人类在梦中求索,直直地向着存于未来的直觉走去,不会停下,内里的灵魂已衰败不堪。

皮斯托琉斯作为领路人,陪辛克莱走了一程,教会他渴求自己,渴求命运本身。

一只巨鸟奋争出壳,蛋就是世界,而这个世界,必将化为乌有。

人们为了新生,轻易地开启战争。

辛克莱为了新生,跌跌撞撞走至现在。

关于德米安

德米安,辛克莱的精神导师,象征着一个成熟人格,映射着辛克莱期待中的自己。

读罢此书,你会认为德米安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个体吗?

我觉得,是、又不是:一定存在德米安这个人,但一定不是辛克莱视角下的“德米安”。

辛克莱视野的德米安,神秘而超然,美丽又温柔,不困于世俗的价值,又坚定地走在自我的道路上。

听上去过于完美,对一个孩子来说又过于成熟。

他作为辛克莱精神上的领路人与好导师而存在于书中:以该隐的记号唤起他对传统道德的怀疑与批判,以阿布拉克萨斯引导他实现对全部自我的接纳。

每当辛克莱再次步入迷茫期时,他都会以他独有的温柔,搀着他一步步地走向自我、觉醒独立。

这听起来更像是黑塞想像出了另一个人格,德米安与辛克莱的交往,都是“我”在自我辩论对弈,由理想中的自我带领自己逐渐成长。

甚至我可以将夏娃夫人也解读为虚幻的存在。

在辛克莱为自我迷茫痛苦时,平辈的德米安已然无法完全说服他“奋争出壳”,夏娃夫人这位优雅美丽的女性形象自然能充当这一引导角色。

抛开辛克莱视野的德米安是什么样子呢?

我无法想像,缺失了“导师”身份的德米安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也许是因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德米安就是辛克莱心底的“德米安”吧。

经历自我迷茫、痛苦、挣扎,也许辛克莱把他的存在与自己的期待一并放到心底了。

在与自我和解时,才开始了真正的独立。

德米安也完成了他的既定使命,消失了。

你从未来过,却也永不会离开。

关于一切

我所认为的最后归于战场的原因:

第一当然是因为黑塞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亲眼所见战争为欧洲带来了什么。既是灵感,也是外力作用下的被迫成长。

第二,战争这场意外的突如其来,一定程度上打断了辛克莱的自我成长,一如在战争处的戛然而止。由外力作用的强制性与紧迫性,反衬出个人与时代相比不足而论。尽管展现了个人意志在集体意志跟前的消解,但归根结底都还是人的意志,人来到这世上的唯一使命不变,精神不灭

想起了尼采的一句话:“人靠什么创造呢?人靠自我对立而创造。

写不出内容的时候,是我内心最充盈的时刻。比如这篇拖了接近一个月的文章。

那就等到深夜时分再斟酌字句。

没有什么路是完整的,害怕不完整就不去走,是专属于人的逃避方式。

与自己和解,是个属于一生的命题。

我所读过的黑塞的作品中(也没读过几本),都是在追寻“自我”。

初高中时期内核不稳,找不到自我,因此很着迷于萨特的“他人即地狱”。

现身说法“人靠自我对立而创造”,那段时期也是想法和精力最旺盛的时期。

相应的,代价是他者不同的看法拉扯自我,会给自己带来报复性的自毁冲动

有人说,自我即地狱,是痛苦的深渊,人固执于我,才无法看到世界。

小禅佛教会教你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禅佛教会教你今生结善缘,来世结善果。因果轮回、报应不爽,放弃自我、达到与神的统一,自会得到圆融的喜悦

道教呢,有的教你不报隔夜仇,有的教你逆天而行,有的教你以身合道,有的教你天道本无情,殊途同归,最终总归感悟天道、与道相合,何尝不是另一种放弃自我。

可黑塞会说,自我是人追求的终点

人只有一个使命:走向自我。

  • Title: 《德米安》|鸟奋争出壳
  • Author: Lihong Gao
  • Created at : 2025-08-17 00:00:00
  • Updated at : 2025-09-23 05:22:09
  • Link: https://epiphany-leon.github.io/site_lih/2025/08/17/《德米安》|鸟奋争出壳/
  •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s
On this page
《德米安》|鸟奋争出壳